我院邀请西湖大学李凌教授、Sergio Torres副教授、陈小刚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水电院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429日,我院成功举办了“百十学术”校庆系列活动的第57期学术讲座,邀请西湖大学李凌教授、Sergio Torres副教授、陈小刚副教授作作学术交流报告,围绕复杂水系统的前沿研究展开深入交流。报告题目分别为“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of natural lakes revealed by the percolation model based on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Invariant forms of transport phenomena in complex hydrological scenarios”“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 ,吸引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会议由詹泸成副教授主持。

李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青获得者)创建了地下河口理论并建立首个海底地下水排放模型,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及澳大利亚国家地下水重大专项,发表论文220余篇,任《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主编,其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Sergio Torres副教授(昆士兰高级研究员、浙江省外国高端专家)专注多物理系统建模,开发了开源计算库Mechsys,在《Nature Material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刊发文100余篇,担任《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编委;陈小刚副教授(国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聚焦海底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任《Discover Oceans》编委及20余本顶级期刊评审专家。

本次报告,李凌教授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将地形湿度指数(TWI)引入渗流理论,团队模拟了14个不同区域的地表水连通性,发现自然湖泊系统在临界状态下发展,呈现出幂律分布的规模特征。李教授提出,自组织临界性可能是湖泊系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一发现为理解复杂水文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新视角。此外,李凌教授围绕西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工学院先进工程技术中心等进行了宣讲介绍。 

Sergio Torres副教授针对复杂水文情景下输运现象的不变性问题,介绍了两种创新方法:一是基于渗流理论推导裂隙网络中水力渗透系数和纵向弥散系数的不变表达式,该方法无需参数拟合,直接纳入统计断裂特性,具有工程应用价值;二是针对含沙环境中的标量输运问题,提出先进的模拟技术,捕捉流体、沉积物和标量的耦合动力学过程。这些研究展示了基础物理学在推动复杂水文系统建模中的重要作用。

陈小刚副教授分享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机制,强调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对海岸带系统碳循环的贡献。他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盐沼和红树林通过土壤埋藏固碳,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能将溶解有机碳(DOC)输送至海洋,形成隐形碳汇。这一发现为重新评估海岸带蓝碳的收支平衡和碳汇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研讨交流环节,河海大学师生与三位专家围绕科研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本次讲座不仅为河海大学师生搭建了与西湖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对话的平台,也激发了大家对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的热情。(/何晓冬,文/田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