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结构工程(081503)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1. 概况
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由徐芝纶院士于1952年创建,是我国同类学科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学科。1981年开始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水利部重点学科,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2. 研究方向
(1)高坝及地基安全监控理论、方法和技术
基于模型试验、原型监测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开展各类高坝与地基破坏机理和安全评价研究,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和专家评判系统,基于新型传感元件的水工结构传感器研发,水工结构病害精细化检测和探测方法,水工程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水工程风险分析与管控技术等。
(2)水工结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试验技术
水工结构静动力分析理论与方法,水工结构可靠度分析和最优化设计,非连续非线性问题分析理论,大型复杂结构并行计算技术及高效计算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的现代水工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开发,大型水工结构施工仿真技术,水工结构动静力、渗流、稳定试验及测试技术等。
(3)高边坡及地下工程
高边坡和地下洞室失稳破坏机理、物理模型及加固技术研究,岩体失稳数值模拟与预测分析方法,泥石流和堰塞体形成机制与滑坡涌浪模拟等。
(4)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
大型水工薄壁结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大型水闸、船闸、渡槽等建筑物的新型结构型式和设计方法,复杂结构参数反分析,结构-水体-地基相互作用等。
(5)水工混凝土及新材料研究
水工混凝土结构损伤和开裂机理、仿真分析模型及结构配筋新方法,水工材料特性试验与本构模型,水工材料长效特性与寿命分析,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
3. 学科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正高职20人,副高职19人,中青年教师基本上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学术力量雄厚,基础扎实,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
4. 科研与成果
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国家科技攻关等大量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三峡、锦屏、小湾、二滩、龙滩、向家坝、溪洛渡、拉西瓦、糯扎渡、小浪底、双江口、两河口、水布垭、南水北调、Bakun等一大批国内外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科研项目。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项100余项,获日本土木学会技术开发奖2项,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0余部,授权专利2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近20项)。
5. 人才培养
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显著特色,代表了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水平领先于同行高校。培养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工程建设、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第一线,为促进水利水电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 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本学科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在水工结构现代设计分析理论与试验技术、大型水工程安全监控与风险预警、重大水工程抗震与减灾,以及水工程长效运行与功能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全力为国内外水利和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水工结构专业人才。